查看原文
其他

银元下的政治博弈

张昕冉 中国国家历史 2021-01-22

全文共3168字 | 阅读需5分钟

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

其实外国银元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,倾销会对国内货币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。


中国使用白银的历史相当悠久,但其作为货币的时间却较为短暂。15世纪以来,随着新航路的开辟,国际贸易数额迅速增长。到16世纪,大批银元从美洲、日本等地进入中国,这些外国银元种类繁多,主要有西班牙银元、墨西哥银元、美国贸易银元、日本银元等,此外还有西贡银元、秘鲁银元、智利银元等较为少见的银元。其中,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先后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,成为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主要货币。许多人认为,如此巨额的白银涌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,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

西班牙银元


不断涌入的外国银元


到了清代,作为通货的制钱与纹银已经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,人们对白银的渴望又愈加强烈,于是源源不断的外国银元通过当时唯一开放的贸易口岸——广州大量涌入。例如主流的西班牙银元,每年输入的数额就在二百万元左右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钱银并行流通的局面,即大宗交易用银两,小额支付用制钱。因清初规定银钱比价为银一两等于一千文,因而民间习惯一两以上多用银,一两以下多用钱。


但自鸦片战争后到二十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间,外国银元竟已占据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四成以上。外国银元为何在中国如此吃香?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传统的银两太过落后。各地银两成色、重量不同,全国没有统一标准,且种类繁多,互不通用。各地的标准也不相同,磨损者要贴费,成色不一者要勘验,各地汇价差异者要加减水,计价标准不一者要折色,库平重量不一者要换算……奸商上下其手,百姓苦不堪言。而外国银元则是机器制造,批量生产,因其形制统一、价值稳定、便于核算等优点,在交易时无需逐一过秤称重及确定成色,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,节约了交易时间以及成本,受到市场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
鸦片战争中的战斗场景


但这种局面也潜藏着危机,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这种现状将会导致的危害。外国铸造的银币多少都有“兑水”,当时一般以七钱二分为足银货币,而外国银币很多成色只有九成,甚至不足九成,拿到中国来使用照样畅通无阻。而且由于其制作精美,使用方便,市价还会高于七钱二 。就这样,贪婪的外国商人们可以以“不足银的银币”在中国收购白银,拿到国外再铸银币,然后再流人中国。如此循环套利,攫取了中国大量的经济利益。若按11亿元流入额的统计口径算,仅外国银元一项,清代中国就有1.7亿两白银的利益外流。


另一方面,清代银两与制钱一直属于不同的货币体系,且二者间无固定比价,而制钱通常以铜铸造。到了晚清,铜矿产量日益减少,洋铜价值昂贵,清政府维持货币供应量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的往其中“灌水”,结果就是铜钱价值远低于铜价。外国商人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,以银元换取中国铜钞,一方面可获几乎一倍的暴利,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本国工业提供了原料,而中国付出的代价就是严重的钱荒。


银两


西方商人利用这种不平等的金融贸易赚取了大量资本,而中国方面却对此茫然无知,甚至还在推波助澜。洋人以外国银币购买中国产品,这在当时清朝的海关政策中却被视为中国货物的出口,但却并非外国银币的进口,所以海关只收出口税,而不收外国银元的进口税。这实际上是为洋钱的进入大开国门。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,其实外国银元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,这种程度的倾销会对国内货币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。


自铸银元


外国货币自由进出中国并在市场流通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货币主权的丧失,以至于威胁国计民生。如何打好这场特殊的经济战?这一度成为清代统治者的棘手之事。


清代一些官员曾试图上书要求禁止民间流通洋银元,无果后又企图将洋银元重新拉回到秤量流通的旧方式中去,但是面对银元早已广泛流通的现实,禁行银元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。再者提议禁行银元的官员也没有可行的办法解决银元的广泛流通。于是各种银元还是自由地在市面上流通。


终于,朝野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,那就是自铸银元。即使不看洋钱涌入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,仅仅从国家主权意义上说,中国也应当自铸货币。


光绪十五年(1889),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自铸银元,以图抵制外国银元。所铸之“龙洋”每元重库平七钱三分,作为法定货币使用,完税纳粮皆可通用。算是开了中国自铸银元的先河。


张之洞


然而,银元之铸造权掌于各省督抚,各省所铸银元重量、成色均存歧异,全国货币市场混乱不堪。因此,实现银元国家铸造,确立银元重量、成色统一标准,就成为清代币制改革的紧要之事。


统一币制


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朝廷筹划进行一场彻底的币制改革运动。1905年7月天津设户部造币总厂,11月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,目的是统一银币。但由于本位币不定,引起了空前的“两”“元”之争。


当时银元的单位问题有一两与七钱二分两种主张,争论不决。一两银元源于旧有的银两制度,七钱二分银元则仿自流入的外国银元。两派支持者互不相让,前者认为事关国家主权问题,不能延用洋人的规矩。而后者则认为七钱二分的比重已随洋元的广泛使用而为世人所接受,不需再大动干戈。


自铸银元的含银成色应高于还是低于洋钱?直观上看,似乎应当使自铸银元的成色高于洋钱,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信誉、取得民心、占领市场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,1889年张之洞自铸七钱三分银元时就是抱此想法,认为比七钱二分的外国银元高一分,即可将其驱逐出去,但结果却恰恰相反。实际上,这是经济学中“劣币驱除良币”的结果:当两种货币同价不同质(值)时,人们会把其中的高质货币储藏起来,而只把劣币抛入市场。因此,若使自铸之银元的成色高于洋银,结果将是中国自铸之银元会迅速流失到各家各户的储藏罐中,而留在市场上流通的将仍是洋银。


那么,既有劣币驱逐良币之理,是否应当反过来使自铸之国银的成色略低于洋银呢?例如七钱一分?也不行。因为,一种新货币要进入市场为民众所接受,它需要建立信誉,而一种金属铸币要建立市场信誉,成色是基础。若民众自始便知此币乃一劣币,则人们一开始就很难接受它,更不必提流通了。


最终,1910年颁布《币制则例》为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,规定“中国国币单位,著即定名曰圆,暂就银为本位。以一元为主币,重库平七钱二分。”含纯银九层,合六钱四分八厘,铸造“宣统元宝”龙洋,并决定将各地铸币权收归中央。度支部通电各省督抚收回生银、银锭,改用银元,并筹流通行用之法,同时在天津设立造币总厂,以期统一铸造银元。但未过多久,辛亥革命爆发,清廷覆亡。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就胎死腹中,仅有少数军饷流入市场。


辛亥革命


结语


1889年到清亡的二十几年问,共铸银币约两亿元,但多是熔化外国和旧龙洋改铸的,直到清灭亡前夕才统一铸币制度。清末虽然把银币定为法币,因清政府缺乏金融控制力,仍未实现本位货币。今日看来,清末铸造银元和货币改革并不够彻底,但它为币制改革的现代化铺平道路,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
云南省造“宣统元宝”


而后成立的民国政府也在继续铸造机制银元,但银元、银锭混用的局面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,如缺乏统一的货币进行结算、汇兑费用高昂等,迫使国民政府在1933年宣布实施“废两改元”,真正实现了银元对传统银锭的“货币取代”。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货币,要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出现。


参考文献:

《良币胜出: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》,熊昌锟,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,2018年第6期

《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》,段艳,《北方论丛》,2019年第1期

《“变法大纲”中的货币设计——<盛世危言>》“铸银”篇探析,王五一,《社会科学》,2016年第l2期

《试论张之洞与晚清自铸银元》,熊昌锟,《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16年第1期

《清朝广州口岸的外国银元输入》,孔智恒,《淮海工学院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2016年第5期

《载泽与清末币制改革刍论》,陈一容,杨猛,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2O14年第3期

《晚清的货币改革》,刘士刚,《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,2013年第2期

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
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新书上市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链接即可购买!

下单即赠馆藏图书一本!


·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
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
邮发代号:28-474

QQ群:460382533

电话:13372012240


热文推荐
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



为什么北方河流称“河”,南方和东北河流多称“江”


殊途同归:陈毅三兄弟的乱世传奇


回古代可以三妻四妾?兄弟你想多了!


和尚为什么叫“和尚”?


谁是赢家:20 世纪美国与俄罗斯再较量(上)
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